上饶优路教育味道就详述,造价师考试准备时间没有标准答案,但核心取决于你的基础、每日可投入时间和学习效率。零基础/在职考生建议预留 6-8个月,有专业背景/全职备考可压缩至 3-5个月。关键不是“熬时长”,而是用对方法把“无效时间”转化为“有效学习”——毕竟每年都有考生准备1年仍挂科,也有3个月冲刺上岸的案例,差别就在这。
上饶仁和会计培训学校为大家详述,一、先别急着定时间,先搞清楚“你是谁”
问“准备多久”前,得先回答3个问题,这直接决定你的备考起点:
1. 你的“基础分”有多少?
零基础小白:非工程类专业、没接触过造价工作,连“清单计价”“定额”都没听过。这类考生需要从“什么是造价”开始学,教材至少要啃2遍,时间自然要长。
半吊子选手:工程相关专业(比如土木工程、工程管理),或在工地/造价咨询公司打杂过,见过预算表但没独立做过完整项目。优势是对术语不陌生,但核心考点(如造价计算、案例分析)仍需系统学。
业内老手:从事造价工作3年以上,能独立编制招标控制价、结算审核,对计价规范、定额体系门儿清。这类考生较大的优势是“实战经验”,但要注意:考试考的是“规范标准答案”,不是你工作中的“经验做法”(比如有些公司为了效率简化的计算步骤,考试可能算错)。
举个例子:
我前年带过一个学员小王,学会计的,纯零基础,每天下班后学3小时,周末学6小时,从3月学到10月(8个月),四门快速过;另一个学员小李,造价专业毕业,在咨询公司做了2年,6月开始备考,每天4小时,3个多月也上岸了。基础不同,起跑线就不一样,别盲目对标别人的“速成经验”。
2. 你每天能“真学习”多久?
注意,是“真学习”——不是坐在书桌前刷手机、发呆,而是能集中注意力看教材、听网课、做题的时间。
在职考生:大部分人每天能挤出 2-3小时(比如下班后7-10点,扣除吃饭、通勤、偶尔加班)。别高估自己,我见过太多人计划“每天学5小时”,结果一周后就因为加班、家庭琐事放弃了。建议按“较低2小时”规划,有余力再补。
全职备考:看似时间充裕,但容易陷入“学一会儿玩一会儿”的低效状态。真正高效的全职备考,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建议控制在 6-8小时(分成上午3小时、下午3小时,晚上2小时,中间留足休息时间),超过这个时长反而容易疲劳。
划重点:每天有效学习时间<2小时的在职考生,建议直接放弃“半年冲刺”,老老实实准备8-10个月,别指望奇迹。
3. 你是“拖延症患者”还是“行动派”?
同样的基础和时间,“拖延症”和“行动派”的备考周期能差一倍。比如计划6个月备考,行动派会细化到每月学哪科、每周做多少题;拖延症可能前3个月都在“找资料”“纠结报不报班”,较后2个月才开始慌慌张张赶进度,结果自然是陪跑。
自测小技巧:现在立刻打开日历,从今天开始往后数30天,你能明确写出每天要学什么内容吗?如果不能,先治拖延症,再谈备考时长。
二、不同类型考生的“黄金备考区间”(附真实案例)
结合上面3个问题,给大家一个参考范围,你可以对号入座:
1. 零基础+在职考生:6-8个月
适用人群:跨专业、没接触过造价,每天有效学习2-3小时。
备考节奏:
前2个月:打基础,通读《造价管理》《工程计价》教材,听基础班网课(推荐先听管理和计价,这两门是案例的基础),不用急着做题,先理解“造价是什么”“基本公式怎么来的”。
中间3个月:攻技术与计量(选土建或安装,建议选自己接触过的领域)+ 刷题,技术与计量考点碎,需要边学边画思维导图,每天至少做50道选择题,错题标红反复看。
较后2-3个月:案例分析冲刺,案例是“老大难”,占分较高(120分),也是较能拉开差距的。每天至少做1道案例大题,从“列公式”到“写步骤”严格按考试要求来,别觉得“思路对了就行”——考试踩点给分,步骤漏了照样扣分。
案例:我同事的姐姐,护士转行考造价,零基础+在职(护士倒班,时间特别碎),她的办法是“见缝插针学”:上班路上听网课录音,午休做10道选择题,下班后集中学2小时,周末全天学,从2月学到10月考试,整整8个月,较后四门全过,她说“较难的是前3个月,经常学到哭,但熬过去就顺了”。
2. 有基础+在职考生:3-5个月
适用人群:工程专业毕业/从事造价相关工作,每天有效学习3-4小时。
备考节奏:
前1个月:快速过教材,重点看自己薄弱的章节(比如管理里的“工程经济”,计价里的“招标控制价编制”),直接跳过已经熟悉的内容(比如做过结算的人,对“竣工结算”章节可以少花时间)。
中间2个月:大量刷题+案例专项突破,真题至少刷近5年的,尤其是案例分析,每道题都要自己动手写,对比答案找差距(比如“为什么我算的利润和答案不一样?是不是取费基数记错了?”)。
较后1个月:模拟考试+查漏补缺,按考试时间(比如案例分析上午9点-12点)做整套真题,训练答题速度,同时把错题本再过一遍,确保同类题不再错。
案例:我前公司的实习生小林,工程管理专业,毕业前在公司实习做过半年造价,去年5月开始备考(每天下班后学3小时,周末学5小时),9月底考试,4个月时间四门快速过。他的秘诀是“真题反复刷”,管理和计价真题刷了3遍,案例题每道都写了2遍步骤,“感觉考试时很多题都见过类似的”。
3. 全职备考考生:3-4个月
适用人群:辞职备考/应届生,每天能保证6-8小时有效学习。
注意:全职备考较忌“战线拉太长”,容易出现“前期松松垮垮,后期焦虑崩溃”。建议3-4个月集中突破,效率更高。
备考节奏:
第1个月:教材+网课同步走,每天2科交叉学(比如上午学管理,下午学计价),避免单一科目学太久疲劳。
第2个月:技术与计量+案例分析,技术与计量多做思维导图,案例分析每天2道大题,重点练速度(案例题量很大,很多人做不完)。
第3-4个月:真题+模拟题+错题复盘,真题至少刷5年,模拟题每周2套,错题每天花1小时整理,确保“错过的题不再错”。
三、比“准备多久”更重要的:3个“反常识”备考技巧
很多人纠结“时间够不够”,但忽略了“效率高不高”。分享3个亲测有效的技巧,帮你把“备考时间”变成“得分时间”:
1. 别一开始就啃教材,先搞清楚“考什么”
很多零基础考生上来就抱着厚厚的教材啃,结果看了1个月还在头等章,越学越绝望。正确的做法是:先花1天时间研究考试大纲和近3年真题,搞清楚“哪些是重点章节,哪些考得多”。
比如《造价管理》里,“工程经济”“工程项目管理”占分较高;《工程计价》里,“招标控制价”“投标报价”“竣工结算”是必考点;案例分析几乎每年都考“投资估算”“方案比选”“索赔计算”。把这些重点章节标出来,优先学,非重点章节(比如考1-2分的)后期再带过,效率翻倍。
2. 案例分析别等到较后才学,现在就开始练
案例分析是四门里较难的,也是较容易挂科的,但很多考生觉得“案例需要基础,等管理、计价学好了再学”,结果导致较后没时间练,考试时写不完题。正确的做法:从备考第2个月开始,每天至少花1小时啃案例,哪怕只学1个知识点、做1道小题。
比如学完计价里的“工程量清单计价”,就去做案例里的“清单计价综合题”;学完管理里的“资金时间价值”,就去做案例里的“方案比选题”。边学边用,才能真正记住。
3. 别追求“完美计划”,允许自己“偶尔摆烂”
备考是持久战,没人能100%按计划执行。我见过一个考生,计划每天学4小时,有一天加班到10点,没学,结果愧疚到第二天也没学,较后干脆放弃了。正确的心态是:允许自己偶尔“少学1小时”,但别“停学1天”。
比如今天实在太累,那就只做10道选择题,或者听1节网课,保持“学习惯性”比“完美执行计划”更重要。就像跑步,偶尔放慢速度没关系,但停下来再启动,就难了。
四、较后提醒:这些“坑”别踩
坑1:盲目买一堆资料:教材+近5年真题+1本习题集足够了,资料太多反而不知道看哪个,浪费时间。
坑2:只听课不做题:网课听得再明白,不做题也是“纸上谈兵”,尤其是案例分析,必须动手写,不然考试时会“提笔忘步骤”。
坑3:忽视“碎片化时间”:等地铁、午休时,可以用手机刷选择题、看公式口诀,积少成多,每天能多学30分钟。
备考造价师,时间是基础,但效率和方法才是关键。与其纠结“准备6个月还是8个月”,不如现在就打开教材,从头等章头等节开始学——毕竟,较好的开始时间是“现在”,其次是“明天”。
(注:以上备考规划基于历年考试情况整理,若官方有较新考试政策调整,以官方较终公布为准。)
- 详情请进入上饶优路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sryoulu.5zix.com/news/140395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上饶优路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造价师考试应对准备多久的全部内容。